中国药企频收FDA警告信为哪般
近年来,中国药企在疲于应对中国食药监总局GMP(生产质量管理规范)“飞检”的同时,也频频接到美国FDA(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)和欧盟等机构关于GMP的警告信。
中国药企存在哪些“关键缺陷”?这些缺陷为何会成为欧盟以及FDA警告的依据?
屡遭警告
9月20日,欧盟与WHO(世界卫生组织)对海正药业下属台州工厂出具了“GMP不符合声明”。这是继去年9月10日FDA对其台州工厂发出原料药进口警告信后,海正药业在第二大成熟市场遭到警告。
收到警告信的不止海正,同样位于台州外沙厂区的浙江海翔药业工厂也在一个多月前收到了FDA的警告信,原因也是不符合GMP要求。
不仅如此,2015—2016年度,上海迪赛诺、浙江新昌药业、新乡拓新生化、河北玉星生物工程等中国药企先后收到FDA的警告信。警告信显示,被警告药企大部分都存在数据完整性等方面的问题。涉事药企面对被要求整改、补充数据等“问询”或“惩罚”。河北玉星更是直接被拉入黑名单。资料显示,河北玉星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维生素B的厂商,但现在,FDA禁止其生产涉事产品进入美国。
中国出口原料药的药企究竟为何频频收到来自大洋彼岸的GMP警告信?以FDA对海翔药业的检查结果为例,中企存在的“关键缺陷”包括:未能维护进行的所有实验室检验产生的完整数据,以确保其符合既定质量标准;未能防止未经授权的登录访问或改变数据;未能提供足够的控制以防止对数据的篡改和删除;未能在活动发生的同时进行记录;在检查期间延误提供记录。
警告信影响
究竟这些“关键缺陷”意味着什么?为何这些缺陷会成为欧盟以及FDA警告的依据?首先要理解FDA、欧盟和WHO的相关条例。
自2014年3月起,FDA推出了通过质量量度的数据分析来评判制造企业的质量体系的稳定、可靠,以此评价上市药品的安全、有效,分别向各国已通过其cGMP(国际GMP规范,即动态药品生产管理规范)认证的企业发布关于电子记录的警告信、检查报告等材料。数据完整性问题包括数据的初始声称、审核、修改、转换和迁移,以及保存的严格规范流程。
从问题的严重性来看,首先,数据的真实性存疑往往是最严重的。一旦数据的真实性被怀疑,企业将面对严重的惩罚。其次是数据的可靠性。可靠性问题允许公司整改解决,与监管机构沟通交涉,再次通过检查后可以重新获得证书或从进口禁令中抹去企业名字。
事实上,cGMP并不是一个高标准,而是药品行业生产所需要的最低合规标准。国家“千人计划”专家、南京药捷安康生物科技董事长吴永谦博士告诉记者,药品生产过程受监管部门cGMP科学规范,如果企业生产中未按GMP标准规范操作,所生产产品就不一定能保证质量。而监管部门不可能取代和行使QC/QA(品质控制/品质保证)的职能,对产品每个批次去核查,而是从GMP系统入手,通过质量量度的数据分析来评判制造企业质量体系的稳定、可靠性,确保生产系统流程规范。
到目前为止,被严重警告的包括被FDA列入进口禁令的浙江海翔,海正药业台州工厂现有准许进入美国市场的29个原料药品种中,阿卡波糖等15个原料药品种暂时不能进入美国市场,现有欧盟有效GMP证书号也被撤回。另有河北玉星生物工程因为微生物污染和数据完整性问题,被FDA列入进口禁令。
吴永谦说,“FDA发出警告信,企业必须在纠正后与FDA沟通,方能放行。”如果能够顺利完成整改,就可能不被列入“黑名单”。例如前年被FDA发出进口禁令的九洲药业,在后期通过再次检查,从进口禁令中抹去自己的名字。
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印度的美国第二大原料药进口国,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在美国申报原料药。在这批遭遇禁令的企业中,有很多企业的原料药都供应如辉瑞、赛诺菲等知名药企,其产生的影响并不仅限于被禁药企本身。一位曾在药企做GMP审核的实验人员称,如果原料药出口企业收到警告信却不整改,或者因问题比较严重被列入黑名单,即使后期摆脱黑名单,其口碑也会受影响。
另一大隐忧是,遭遇出口禁令的原料药是否还在国内销售还不得而知。记者采访得知,海翔药业位于台州的外沙厂区仍在进行一小部分的生产。
信息来源: 信息来源:中国贸促会